积极探索山区县域乡村全面振兴之路——西峡县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的蝶变与思考
产品介绍
“千万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年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深入实施“千万工程”,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具备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地处豫西南山区的西峡县,近年来深刻把握“千万工程”所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依托乡村特色产业和田园美景,强化党建引领、规划先行,坚持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实行示范带动、整体推进,持续加强人居环境优化、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建设,探索走出“片区联动、组团发展、城乡融合”的山区县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西峡实践,引领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华美蝶变,为全省片区化全要素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启示。
西峡县地处伏牛山腹地、豫鄂陕三省交会地带,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县域面积3454平方公里,为河南省区域面积第二大县,非流动人口43.8万人。近年来,西峡县立足农业和生态资源优势,以特色产业为引领,促进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有机融合,在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能级、乡村治理效能、乡村建设水平、农民生活质量的全方位提升。
农村人居环境焕发新颜。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行动扎实推进,全域整体“向美而行”。农村里的生活垃圾实现动态清零,垃圾市场化清扫保洁、集中转运处理率达100%,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率超过70%,改厕率达99.1%;修筑300多个小游园、小广场;打造12条总长100多公里的月季大道,新建4处总面积600多亩的月季公园。创成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各2个,省级美丽乡村试点村16个、“美丽小镇”7个,“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创建率达95%以上,获评河南省“和美乡村”先行县,乡村产业振兴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乡村特色产业活力彰显。“菌果药旅”四大产业特色鲜明,活力澎湃,年综合产值超过360亿元,尤其是食用菌、猕猴桃连续两年实现“量价双升”,全县80%以上的群众的80%以上的收入来自“菌果药旅”,四大产业成为强县富民的“强引擎”。食用菌产业已建成200多个标准化生产基地、184个专业村,形成覆盖鹳河流域8个乡镇的百公里香菇长廊,全县香菇年产量稳定在3亿袋左右,达30万吨(鲜品),是全国最大香菇出口基地县,近10年累计出口90多亿美元,占全国出口“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总量的30%以上。猕猴桃产业已建成人工种植基地14.5万亩,年产量8万吨,年产值8.3亿元,形成了312国道百公里猕猴桃长廊,基地规模和产量均居全国县级前列。中药材产业已建成全国最大山茱萸生产基地,全县22万亩山茱萸年产量4000吨,占全国一半以上,中药材年产量6万吨,综合产值30亿元。农文旅融合催生新业态,农业观光、农游采摘、民俗体验、文旅康养等蒸蒸日上,打造10条乡村旅游示范线处采摘基地,先后获评国家全域旅游标准化示范县、河南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创成2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11个特色村,2023年接待游客1061万人次,实现综合效益58.9亿元。
农民生活质量持续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舒适度、公共服务便利度稳步提高,乡村两级安全饮水供水率达97%以上,基本实现20户及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所有行政村全部通客车(公交车),20万村民享受一元公交票价服务;建成287个村级寄递物流服务站,“快递进村”覆盖率100%;教育、医疗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一老一小”等问题不断得到解决。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23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67元,分别比全国和全省高2376元和4014元;全县已有3377户、10846名脱贫群众直接或间接嵌入各产业链条中实现增收脱贫,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18577元。乡村吸引力持续增强,吸引1600名“归乡人”返乡创业,留住3.5万名“原乡人”参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招引3.7万名“新乡人”就业。
城乡融合发展动能强劲。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更加充沛,建成30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15个香菇、猕猴桃、山茱萸新品种,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乡村产业变革步伐加快。金融创新持续赋能,发放“果贷通”“菌贷通”“药贷通”特色农业1093笔,总计38175万元。经营主体不断成长壮大,培育仲景宛药等32家农业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538家农产品加销储企业未来的发展,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75%以上。产村、产镇、产城融合不断深化,在四个产业片区内,乡镇建有乡村振兴产业园,村建有富民加工产业园和工贸小区,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参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联动机制,创办823家村级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达8.3万户,与126家农产品加工公司结成利益共同体。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农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村占比超45%;4.8万户共16.6万人从深山偏远村落搬迁到中心村、集镇和县城居住;2023年非流动人口城镇化率达56.56%,居南阳县(市)首位。
绿色低碳底色更加鲜亮。“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理念践行效应持续显现。2017年以来,累计人工造林58.15万亩、储备林10万亩、森林抚育86万亩,2019年创成省级森林城市,实现山川增绿。丰富“林+N”模式,形成林游一体、林药套种、林菌融合、林禽共养、林蜂共舞等“林经济”业态,实现林业增效。被评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跻身“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行列,建成4个省级“森林小镇”、36个省级“森林村庄”,“林经济”总产值达到57亿元;全县共3万余名村民依托绿水青山吃上“旅游饭”“生态饭”。2021年西峡县被自然资源部批复为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西峡模式”。
乡村治理效能明显地增强。数治化深入推动,全县19个乡镇(街道)、295个行政村(社区)的1600多名领导干部、10.8万户城镇和乡村居民全部实名制注册村振数治化乡村治理应用平台,并将周四村庄清洁日、户貌红黑榜、“345”机制等乡村治理工作融入治理平台中。网格化体系持续健全,整合全县村庄保洁员、河道保洁员、农民护林员、生态护林员、道路养护员等“五大员”6309人,嵌入33289个镇、村、组三级网格;划分17647个五级网格,配备4688名专兼职网格员,以“警司访+”工作机制推动乡村事务前置化解,就地化解90%基层矛盾。自治机制不断健全,成立673个乡贤工作站、调解援助会、民歌文艺团等“一核多元”村级自治组织,参与协调1561次红白事,通过树立婚丧新风节约资金1212万元。建成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创成6个全国文明村镇、7个省级文明村镇、83个市级文明村镇。
西峡县作为豫西南典型山区县,近年来坚持规划牵动、产业带动、示范推动、党建领动、机制促动、数智驱动,以“六动”统筹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千万工程”经验在西峡县走深走实落地见效。
坚持规划牵动,统筹谋划科学布局。西峡县系统谋划区域功能结构和布局优化,注重挖掘西峡县地域特征、文化特色、时代风貌,推动一批规划编制任务完成、重点规划落地。一是制定总体设计。聚焦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产业特色,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居民点布局、生态保护和历史传承等,编制实施符合山区特点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二是规划设计“1+4”产业发展五大示范片区。立足独特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文化渊源,一体化规划设计“1+4”产业发展五大示范片区,即中部三产融合示范先导区、鹳河沿线国道沿线省道沿线国道沿线农文旅融合产业区,打破镇、村地域限制,连片规划、连片建设、连片运营。三是建立县乡村三级规划体系。编制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设计、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以及村庄分类与布局规划,并结合乡村资源禀赋与发展基础,按照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整治改善类等村庄类别,明确其功能定位、发展趋势,分区分类推动“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四是扎实推进专项规划编制。围绕“菌果药旅”特色产业,规划建设香菇、猕猴桃、中药材等产业长廊。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老界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目标,高标准编制西峡县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设计、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等,推动林业发展与城乡空间、产业布局等紧密衔接、多规合一。
坚持产业带动,统筹发展“菌果药旅”。西峡县按照“稳菌、固果、壮药、强旅”发展思路,统筹发展食用菌、猕猴桃、中药材、农文旅四大产业,着力打造地域特色鲜明、业态类型丰富、创新创业活跃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一是做强农业全产业链。先后成立食用菌、猕猴桃、中药材生产办公室,建立“菌果药旅”产业链链长制,推动特色产业扩链、延链、补链、强链,发展农村电商、直播带货、体验农业等新业态,促进农业与先进的技术深层次地融合,致力于打造集种植、规模化深加工、产品研制与品牌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二是做大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仲景宛药、百菌园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引领作用,吸引研发、能源、物流仓储等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高质量推进省部共建国家级(西峡)食用菌产地市场建设,打造全国食用菌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以及全国香菇交易中心和结算中心。推进“西峡贝贝龙”品牌建设,推介西峡香菇、猕猴桃、山茱萸区域公共品牌,持续壮大以香菇为主的鹳河沿线百公里食用菌产业集群、以猕猴桃为主的312国道百公里林果业产业集群、以山茱萸为主的北部山区乡镇百公里中药材产业集群、以老界岭至恐龙遗迹园为主的百公里旅游画廊产业集群。三是做优农文旅融合发展。坚持景区游、乡村游双轮驱动,推进特色农业资源、农耕、田园、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要素相衔接,积极开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民宿餐饮等休闲产品,全力发展景区周边乡村游、乡土文化休闲游、生态农业体验游、特色民宿度假游、民俗文化体验游、林游一体等,打造木寨猕猴桃小镇等乡村旅游示范村,推动形成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坚持示范推动,全域强化片区组团。西峡县以片区化组团式推进乡村建设,持续开展片区内路域、村域、水域、田域等全要素治理,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和基础设施提升,注重村庄与山水、田园的整体塑造,一体化推进全域镇村颜值提升。一是优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振兴基础设施3P项目,推动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统筹建设,推进农户直连乡镇污水管网和小型生态湿地建设,建设乡镇垃圾处理厂,实施“百县通村入组工程”和农村饮水维修养护项目,完善文化活动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二是深化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持续开展“六清”“六治”行动,扎实推进周四村庄清洁日活动,以县、乡、村、组四级网格为构架,健全“户分类—户投放—保洁员再分拣—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垃圾收运处置一体化机制,推行“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保洁模式,建立健全农村里的生活垃圾清运收费机制,积极开展农村里的生活垃圾分类“二次四分法”试点,探索双瓮、三瓮、三格化粪池等六种改厕模式。同时,倡导各地推进“一宅变四园”、村庄绿化。三是强化统筹推进。把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与文明村镇、森林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创建结合起来,深入推动文明村镇、“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建设,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县财政设立人居环境奖励基金,对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成效突出的乡镇实行以奖代补。回车镇打造以石韵、花韵、竹韵、水韵为主题的特色乡村新貌,并在每个村创建示范组、示范户,带动全镇面貌整体提升。
坚持党建领动,落实落细乡村治理。西峡县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群众的主体作用,持续丰富“一核多元”治理体系。一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把村(社区)党支部作为推动工作的主引擎,将“五星”支部创建成效与村“两委”干部评先评优、绩效奖惩相挂钩,与党员积分管理、“双报到双服务双评议”活动相结合,全面激发基层党组织创建内生动力。二是推进党建引领全科网格化治理。建立镇、村、组三级网格管理体系,坚持定网格、定岗位、定人员、定责任、定目标,包村干部、村支书、包组村干部分别担任三级网格长,整合全县“五大员”嵌入网格,全面负责辖区护林防火、村庄保洁、河道保洁、污染防治等工作。探索建立“警司访+”矛盾纠纷协调化解机制,整合综治、警务、司法等多种功能,合力建设平安乡村。三是强化“四治融合”。发挥“一约四会”的非消极作用,以“支部+网格+党员”模式打破原有仅靠地缘联户的惯例,用活党员的“亲人圈”“朋友圈”。四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开展“村庄经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鼓励村集体抱团发展,通过“双绑”机制结成利益共同体,推动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产业链条升级“三方共赢”。
坚持机制促动,推进实践常态长效。西峡县从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有效的工作机制入手,在推进常态化落实上狠下功夫。一是完善组织保障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五大片区建设专班,分别成立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千村万塘”整治、“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文明家园”等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充实乡村建设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二是完善督导检查机制。将和美乡村创建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与乡村振兴、“五星”支部创建等重点工作同推进同考核,实行周督导、月评比、季观摩、年总结制度。县财政列出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以奖代补,对前三名乡镇授流动红旗,后两名发黑旗并作表态发言。三是创新工作机制。针对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点多面广不好管、前整后乱易反弹、活多事杂开支大等明显问题,不断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新路径。回车镇创新实践“345”工作机制,即按照“狠抓基本面整治—抢抓常态化保洁—优抓全方位提升”三步走,建立镇、村、组三级网格管理、示范创建、激励奖惩、多元投入四个机制,坚持党建促动、宣传发动、组户互动、载体带动、督导推动五联动。四是创新多元参与机制。深挖涉农资金整合潜力,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撬动民间社会资金。许多乡镇通过群众筹一点、乡贤捐一点、村组贴一点、政府补一点、企业帮一点等措施,多元筹措资金,解决人居环境整改治理资金不足的问题。回车镇陡沟村刘庄组村容村貌的集中整治资产金额来源于村民每人筹资3000元以及财政给予1∶1配套资金。
坚持数智驱动,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作为全省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西峡县将数据要素融入乡村发展实践,以数字助农、数字助政为切口,探索乡村数字治理新模式和数字化的经济新业态。一是持续推进产业全链条数字化改造。推动“菌果药旅”四大特色产业与数字化发展深层次地融合,依托乡村振兴产业园打造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全力发展短视频、直播电商,推动四大产业全链条数字化改造。二是深入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扎实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在乡村布局人工智能、物联网、光纤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县乡村电商物流体系,升级改造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推动乡村生活便捷化。三是快速推进乡村数字治理。坚持“网络+网格”双网共治,按照“1+5+N”的架构,研发党建引领全科网格化信息平台,设置党建、综治、城管等5大信息系统,完善党内生活制度执行、群众日常服务需求等16个功能模块;创新“1+3+N”乡村数字治理模式,建设西峡县“村振数字乡村”服务平台,纵向融合县、乡、村、网格四级体系,横向融合县直各部门,聚合农村电商、数字农业、普惠金融、民生便民等服务,创新乡村治理数字化运营模式。
“千万工程”的基础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是人居环境改善与乡村建设,保障是乡村社会治理。西峡县的实践表明,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必须从实际出发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将“千万工程”所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转化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行动和实际成效,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充分尊重规律务实重干不折腾。长期以来,西峡县立足山区县域实际,始终保持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西峡县通过科学的规划引领,针对不同乡村发展特征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规划方案,确保发展趋势不偏离、资源配置更合理、发展步伐更稳健。实践证明,“千万工程”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和实事工程,是以提升人居环境带动人文环境和营商环境综合优化的系统工程。因此,推进乡村建设,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考虑乡镇总体定位、片区资源禀赋、村民群众需求等因素,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实现乡村发展由“连点成线”向“强片拓面”迈进。另一方面,要注重循序渐进与适度超前相结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与时俱进地对规划做必要的调整与优化,顺应乡村发展的新趋势,化劣势为优势。
塑造城乡融合新格局,全方位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县城是连结城乡的重要枢纽,是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也是治理下沉、服务上浮的重要平台。西峡县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过程中,从始至终坚持统筹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县域产业、产村、产城全方位融合,不断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全方位提升了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发展能力。实践证明,“千万工程”不仅是农村环境整改治理,更是涵括生态环境、营商环境、城乡融合、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复杂性系统工程。因此,必须把农村和城市作为有机整体进行系统考虑,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坚持统筹协调、全域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充分的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推动作用。此外,通过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重塑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下乡。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着力扶持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把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留给农民。
优化县乡村工作体系,全面激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民群众内生动力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西峡县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了广大党员、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党员带头、人人参与的农村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实践证明,通过优化各级工作体系,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能够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工作优势。县城作为连接城市、辐射乡村的关键点,乡镇作为基层政府的“神经末梢”,要按照县域治理“三起来”和乡镇工作“三结合”的要求,根据县的优势、乡镇的特点、村的资源统筹谋划,强化县乡村三级联动发力,从农民群众角度思考问题,尊重民意、维护民利、强化民管,做到不缺位、不越位,充分的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创业活力,凝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合力。
强化政府与市场协同,因地制宜创新实现机制和路径。西峡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实践充分说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重点是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效应。在乡村建设中,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又要重视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让党政领导负责的政治优势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形成合力。一方面,政府的“有为”体现在为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重在搭好平台、建好载体、做好保障,促进项目、资金、资源、人才的充分对接、高效互动,做好“引导者”与“服务者”,为经营主体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通过放权、让利、搞活等举措,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另一方面,要坚持前置运营理念,围绕“建什么、怎样建、谁来建”等核心问题,把运营管理理念考虑进去,提前梳理运营管理体系,通过强化市场思维,结合乡村特色产业、特色文化及地域元素,探索适合本土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确保乡村建设的落地和可持续运营。
有效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要素保障和底线红线要求。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确保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石。近年来,西峡县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过程中,格外的重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性,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与经济持续增长良性互动的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新路子。实践证明,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重点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保障,二者不可偏废。一方面,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结合乡村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强化资源要素为保障,统筹人才、土地、资金、技术等各类资源要素整合运用,推动美丽乡村、文化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善治乡村一体建设,促进农业生产、乡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在乡村建设中,要坚守底线红线思维,守牢生态红线、耕地红线等,切实提升乡村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能力,促进形成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格局。